首页
70年交通巨变 雪域甘孜与世界更近
2020-09-11 00:39:01
来源:
甘孜藏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
阅读数:
70次
字号:
收藏
打印
分享:
分享到朋友圈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甘孜州交通运输局网站提醒您:
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

夏秋之交,康巴高原风光如画,游人如织。

在雅康高速、国道318、稻城亚丁机场……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游客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纷至沓来。

15.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,随处可见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,大美甘孜醉了天下人。

今年是我州建州70周年。70年来,多彩甘孜精彩地书写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交通建设传奇。从山路弯弯到高速坦途、从人背马驮到飞机翱翔、从步班邮路到快递物流……

在这部令人惊叹的“传奇”之中,飞扬着的,是全州上下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,同声唱响“再筑天路、畅通甘孜”的《同一首歌》。

近日,在庆祝建州70周年“雪域天路”大型交通成就摄影展上,一幅幅记载着沧桑巨变的老照片,一张张展示了巨大发展成就的新照片,全面回顾了我州交通的变迁之路,引人入胜、令人鼓舞、激动人心。

人背畜驮

沧桑巨变话交通

我州成立之初,道路交通一片空白。货物运输全靠人背畜驮,渡河靠木船、牛皮船和溜索,出行靠骑马走路。千山万壑、江河湖泊,像一道道天堑,阻挡了各族群众交流交往。

1950年4月20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部队到达康定,拉开了修筑川藏公路的序幕。十八军将士用铁锤、钢钎,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劈通二郎山、跨过大渡河、征服雀儿山……仅用4年就建成川藏公路,3000多名英烈为此长眠在雪域高原,创造出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顽强拼搏、甘当路石,军民一家、民族团结”的“两路”精神。

“12月25日,康定各族各界3000余人,为庆祝祖国建设事业中又一伟大成就的康藏公路通车,在西康省康定第二小学广场隆重举行盛大集会。”1954年12月26日,创刊不久的康定藏族自治区机关报《康定报》报道了康藏公路通车的盛况。

“过去,从家乡德格县玉隆骑马到康定,每次都要花22天时间,现在我坐上吉普车,只要两天就到了。有了公路,各个地区的物资才能交流,经济才能繁荣,民族团结才能更加增强,我们地区的一切革命事业就会蓬勃地发展起来,将会使我们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。”1954年12月26日,原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夏克刀登在《康定报》发表署名文章,表达康藏公路通车后的喜悦之情。

“车过二郎山,如闯鬼门关,侥幸不翻车,也要冻三天。”斯文刚曾经是货车司机,在川藏公路上奔波了几十年,回忆老川藏线,一段“顺口溜”脱口而出。“那时的二郎山路段全是碎石路,只有一辆车宽,每周单日进、双日出,翻越二郎山往往要等待好几天。”斯文刚说,在川藏线跑了几十年货车,老二郎山的盘山路给他留下了“最惨烈的回忆”。

2001年12月,经过4年多的建设,长4.176公里的G318线二郎山隧道建成通车,被我州群众誉为“第二次解放”。当时,这是我国最长、埋藏最深、海拔最高、地应力最大、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。

进入21世纪后,在中央和省委的亲切关怀下,我州倾力打响了交通大会战,通县油路、通村公路、国省干线提档升级,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,甘孜交通瓶颈进一步打开,百万甘孜儿女从此走上了更加畅通的幸福路。

“变化太大了,真好,让人打心眼里高兴。”2019年5月29日,十八军老战士李永淑行走在川藏线,连连感叹。

作为69年前的“筑路者”,最为感慨的还是自己亲手筑就的道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看着当时的“中国最险公路”变为今日的“中国最美景观大道”,当年的筑路老军人感慨万千,老泪纵横。

今非昔比

高原险道变通途

“这是童话般的梦幻世界,不管从哪一个角度,随手一拍,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。我们要等到日落时分才会离开。”近来,康定市新都桥香薰谷的薰衣草开花了,引来了众多游客,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女士在花海中流连忘返。

张女士告诉记者,新都桥的景色非常美,她每年都要带家人过来观景避暑。雅康高速全线通车后,过来也很方便,不仅可以坐飞机,还可以自驾。

经过无数交通人的辛勤浇灌,高原交通终于灿如繁花一片。

抚今追昔,“正二三,雪封山;四五六,淋得苦;七八九,较好走;十冬腊,学狗爬”是甘孜建州前行路难的真实写照。

在甘孜交通史上,曾有让人汗颜的一页——那就是得荣县是全省最后一个、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。

得荣县是位于我州最南端的县,56岁的得荣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扎西洛布被称为得荣交通建设的“活地图”,他1979年参加工作,近半生都奋斗在交通战线:“那时的得荣没有一寸公路,全是山路,到州里开个会,要走几天,是开一次会‘伤’一次。”

如今的得荣全县境内已建公路总里程1518.2公里,这也让得荣经济发展驶上了“快车道”。2019年9月26日,全长2298米的得荣一号隧道正式试通车。作为国道215线的重要隧道,它的通车也标志着得荣县结束了不通国道的历史。

近年来,州委、州政府先后实施了四轮甘孜州公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(简称“甘推”),连续7年投资超过100亿元,全州三个机场通航、雅康高速贯通、国省干道优化、农村公路畅达,一个初具雏形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。

截至2019年底,全州公路通车里程34310公里,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。其中国道3464公里(含国家高速46公里),省道2278公里,县道566公里,乡道3639公里,专用道952公里,村道23411公里。

如今,一个个穿越险峻高山的公路隧道,一座座横跨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高架桥,宛如一道道气势恢弘的“长虹”;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与水泥路,犹如一根根飘飞的“哈达”,在辽阔的甘孜大地舒展开来,成为连接城市、乡村、景区、景点的一道别致风景,让望而生畏的天堑由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通途。

据州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我州加快推进康定至新都桥高速公路、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、折多山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,力争实现交通投资连续8年过百亿元目标。

“现在全村人都在盼望川藏铁路(甘孜段)早点开工建设。”说起对川藏铁路的期盼,康定市新都桥镇村民白马十分感慨,“有了铁路,游客就会更多,也就好做生意,发展产业,增加收入,生活更有奔头。”

民之所盼

打通最后一公里

8月20日,在新龙县雄龙西乡哈米村,独特的自然风光引来不少外地游客。然而,就是村里这6公里的山路,曾让哈米村人尝尽了苦头。

“以前村里没公路,通乡的也是一条‘土路’(机耕道),到县城要两个小时。因为路况不好,骑摩托稍不注意就滑到路边沟里了。”哈米村村民呷绒泽仁回想交通不畅时的遭遇,仍心有余悸。

呷绒泽仁说:“现在通乡有沥青油路、通村有水泥硬化路,还有连户路到家门口,车跑起来又快又安全,到县城只要半小时,费用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。路好车多,全村202户村民就有30多辆小汽车、300多辆摩托车。”

“不通则痛”,道路不畅给甘孜群众留下了许多“痛点”。近年来,结合精准扶贫,我州聚焦打通交通基础设施“最后一公里”,对标乡乡通油路、村村通硬化路“两个100%”目标,一大批农村公路相继建成。

截至2019年,全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.9万公里,乡镇、建制村通达率均达100%,通畅率分别为100%、99.96%,群众出行条件大为改善。

伴随着干线公路的改造和通乡、通村公路的不断延伸,为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封闭的深山、草原,闯市场、奔小康创造了条件。农牧民纷纷走出去找出路,致富的门路一经拓宽,脱贫奔康的激情随之迸发出来,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因此逐年提高。

“以前从村里到乡上至少要3个小时,现在30分钟就足够了。路一通,一切都在变了:送孩子上学成风了,老人就医方便了,买卖东西骑摩托车了,牦牛出栏增多了,村上的蔬菜示范基地也建起来了。有了公路之后,我们的致富产业就有奔头了。” 德格县八帮乡阿木拉村干部尼玛激动地说。

建州70年来,甘孜交通发生了巨大变迁,全州9条国道、17条省道纵横交错,还有数百余条县乡村道经编纬织,干支结合、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,连通了全州所有县市、乡(镇)和村。

路通,则一通百通;路畅,则一畅百畅。

如今,我州的虫草、松茸、贝母等农特产品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;同时,多彩的自然风光、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也引来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。

畅通、大美、开放的甘孜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,并阔步走向世界。